《假孔子之名》德國哥廷根研討會 辯論激烈——「大紀元」(德國)

2019年12月11日,《假孔子之名》在為了被脅迫民族協會(GfbV)哥廷根(Göttingen)總部放映。(左起)主持人、「為了被脅迫民族協會」項目負責人赛德勒(Hanno Schedler),特約嘉賓、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廖天琪,導演秋旻,前德國駐華大使、哥廷根孔子學院董事會董事史丹澤(Volker Stanzel)參加了研討會。(田牧提供) On December 11, 2019, "The Name of Fake Confucius" was screened at the headquarters of GfbV in Göttingen.(From left) Host, Hanno Schedler, Project Leader of the GfbV, special guest, chairman of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Association Liao Tianqi, director Doris Liu, former German ambassador to China,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 at Göttingen Director Volker Stanzel attended the seminar. (Courtesy of Tanmu)

【大紀元2019年12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黃芩德國報導)獲獎影片《假孔子之名》在德國十大城市巡迴放映之後,「孔子學院」對德國的影響和潛在威脅的問題已引起德媒關注。《每日鏡報》12月22日發表文章《首批大學重新考慮備受爭議的孔子學院》,提到杜塞爾多夫大學已不再跟孔子學院續簽,舊合約到明年4月份終止,漢堡大學也表示不再提供孔子學院經費。

該報引述德國分管教育和科研的國會議員延斯·勃蘭登堡(Jens Brandenburg,FDP)的話說, 「現在是到了科學部長與大學討論中國(中共)影響的危險和背景的當口了。」他認為密切的財政聯繫危及科學的自由。

影片導演秋旻在其臉書上介紹到,今年是孔子學院遭遇最大挫敗的一年。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瑞典、荷蘭、德國、比利時等多個國家的近20個主辦單位都已經或將要關閉孔子學院。目前孔子學院的關閉數量已超過40個。

此次德國之行秋旻會見了萊比錫、漢堡和哥廷根大學孔子學院代表,秋旻感謝這些代表願意與她開誠布公的進行探討。她表示,儘管德國19個孔子學院大多都開在大學校園外,受中方影響較小,但他們對漢辦招聘孔子學院中方人員的歧視性政策,以及在孔院內禁止談論中共禁忌話題的學術審查表現出不以為然,說明大學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取向已受到侵蝕,令人擔憂。

激烈辯論的哥廷根研討會

秋旻提到在哥廷根舉行的放映討論會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主辦方邀請到前德國駐中國大使和哥廷根大學漢學教授參加討論,兩位都是哥廷根大學孔子學院董事會的董事。討論會最後演變成為一場激烈的辯論會。

2019年12月11日,《假孔子之名》在「為了被脅迫民族協會(GfbV)」哥廷根(Göttingen)總部舉行。會後,特約嘉賓、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廖天琪,前德國駐中國大使、哥廷根孔子學院董事會董事史丹澤(Volker Stanzel),導演秋旻和主持人、「為了被脅迫民族協會」項目負責人賽德勒(Hanno Schedler)參加了研討會。研討會進行到一半時,哥廷根大學歷史與政治學教授、現代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施耐德(Prof. Axel Schneider)和孔子學院的董事也加入了研討會。

(以下省略)


以上為《大紀元時報》報導部份擷取,,閱讀全文報導,請點擊這裡